类风湿关节炎(RA)起病隐匿,是一种慢性、全身性、自身免疫疾病,进行性关节受累。发病特点是外周关节的非特异性、对称性炎症。受累关节,滑膜增生肥厚,呈慢性炎症改变,局部形成血管翳,关节软骨、软骨下骨、韧带和肌腱、关节囊等均会受到侵蚀破坏,最终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,部分患者还伴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。
1、晨僵现象
早晨睡醒后或白天静止不动后,会产生较长时间的关节僵硬或全身发紧感,活动一段时间后,症状慢慢缓解或消失。晨僵程度可以作为观察RA活动性的指标,与其他关节炎出现的晨僵现象相比,类风湿关节炎的晨僵现象更典型、更持久。
2、多关节受累
常以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起病为先,其次为膝关节。起病后,随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到其他关节,受累关节常呈对称性。
3、关节畸形
晚期患者,因为绒毛增生破坏了软骨、软骨下骨及韧带组织,常造成关节活动受限,或呈现不同程度的畸形。手指及掌指关节常呈现梭形肿胀、鹅颈畸形,腕关节常出现向尺侧偏斜和关节融合表现。此外,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的娄缩、痉挛会进一步加重畸形。
4、关节外表现
10%~30%的患者有类风湿结节,是本病较具特异性的皮肤表现。常见于皮肤下易受摩擦的部位,如肘关节后方、头枕部、踝部、骶部等。其他关节外表现有小腿溃疡、多发性神经炎及血管炎、胸膜或心包积液、淋巴结病、干燥综合征等。
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我国RA的患病率为0.3%~0.4%,多见于中年女性,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~3倍,尤以25~50岁为本病的好发年龄。流行病学研究提示,呈家族性发病倾向,有一定的遗传倾向。
晚期类风湿病人,因已出现多关节病变及典型畸形,所以诊断多无困难。但病变早期及少数关节受累病例,诊断常有困难。目前,对RA的诊断,各国有不同标准,应用较广泛的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(ARA)制定的RA诊断标准,共7条:
(1) 晨僵: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1h,病程≥6周;
(2) 2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;14个区城中累及3个且同时伴有软组织服或积液,不是单纯骨隆起,病程≥6周;14个区域指的是,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、掌指关节、腕、肘、膝、踝及跖趾关节;
(3)手关节炎,腕、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,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,病程≥6周;
(4)对称性关节炎,两侧关节同时受累,双侧近端指间关节、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,不一定绝对对称,病程≥6周;
(5)类风湿结节,在骨突部位,肘关节后方、头枕部、踝部、骶部等,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;
6)类风湿因子阳性,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,而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<5%;
7)放射学改变,在手和腕的后前位像上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,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。
符合以上7条标准中至少4条可诊断为RA,但要注意与骨关节炎、痛风性关节炎、反应性关节炎、银屑病关节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(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、硬皮病等)所致的关节炎相鉴别。这个诊断程序对病程不足6周的早期病人并不适用,因此还需要医生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。
热门标签: 关节百科